万泰娱乐资讯

《武汉印象(2021—2022)》正式出版全国作家不同角度书写武汉

  原标题:《武汉印象(2021—2022)》正式出版,全国作家不同角度书写武汉

  翻开一本书,观照一座城市,见证一段历史。近日,《武汉印象》(2021—2022)丛书正式出版,着力于细微之处,留存最鲜活最直抵人心的“武汉印象”,尽显英雄城市的年度记忆。

  《武汉印象》丛书旨在记录城市年轮、全方位展现武汉风貌,是在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推出的武汉重点出版物。从2013年出版至今,已涌现出一批广受欢迎的精品佳作,其中大量优美散文、书画、摄影作品广为流传,成为彰显城市精神、传播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美誉度的重要载体。最新出版的《武汉印象》(2021—2022)丛书由原来四卷改为两卷,分别为散文诗歌卷和摄影美术书法卷,一卷付诸文学,一卷汇集艺术。其中,散文诗歌卷分为“时代新城”“山水行吟”“文脉流淌”“我心安处”“乐享宜居”5个版块,分别体现武汉的城市发展、实践体验、历史传承、情感记忆、生态宜居;摄影美术书法卷分为“胸怀大城锦绣”“天生江湖气魄”“自在人间烟火”“敢为人先”“如画江城”“翰墨华章”6个版块,分别体现武汉的城建成就、自然风貌、生活气息、大事件与典型人物、美术作品、书法作品。

  据介绍,《武汉印象2021—2022》丛书在编辑过程中,注重围绕近两年来的中心工作,着重体现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总体定位,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过程中的具体成绩与事件。作者们聚焦新时代英雄城市,描绘他们亲历体验和眼中的“武汉印象”,形成有别于往年的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

  《武汉印象2021—2022》丛书主编,湖北省作协主席、武汉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在序言中写道:收录其中的作品,它们的创作者或者长期生活工作在武汉,或者从外地前来于此短暂停留;或者是作家、诗人等文学工作者,或者是画家、摄影家和书法家等艺术工作者,虽然行业不一、在这座城市停留的时日不同,但是武汉都向他们展示了这座城市的不同面貌和深度肌理,而他们也无一例外地都和这座城市发展出了某种深情与共的关系,并在各自的作品中呈现出了各自所体认的武汉。无论哪一种表达形式,它们指向的都是这座长江之城,折射出来的都是这座城市的人文光谱,刻录着这座城市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个庄严时刻,也叠合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一千多万人的一幕幕日常图景。

  《武汉印象》创始于2013年,今年适逢十周年。李修文表示,十年磨一剑,我期待这套丛书能年复一年地编纂出版下去,以“年”作单位,为这座城市进行“记忆切片”的保存,把这座城市或宏阔或细微的每一个现场以另一种方式存续下来,同时也不断地吸引越来越多的作者和读者以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身份融入武汉的伟大历史进程,标记这座城市的当下,翘盼这座城市的未来。

  武汉环绕的名景,美好的生活,进入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文学爱好者的视野。在《武汉印象2021-2022》散文诗歌卷中,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聚焦大武汉的美,从不同角度书写武汉的别样风情。

  2022年夏天,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到访武汉江夏,加深了他对武汉之大的认识。“历经五天奔走,方知竟然不过行走了江夏区的二分之一而已。朋友们纷纷感叹江夏之大超乎想象,必须再来。不仅是要补上那另外一半的风景,更是因为江夏的景色之美让人难忘。”阎晶明在《江夏之大美》中称赞江夏的“大美”:“江夏,有‘楚天首县’的美誉,这一‘首’字,既在其大,也在其美,还因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飞速发展。”他表示,在江夏这个千百年来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有许多新的诗情画意正等待着作家艺术家们去书写、去描绘。

  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劳罕将笔触对准自己的母校武汉大学,一篇《最是珞珈忆不够》,道尽对珞珈的深沉情感与学生时代的深切怀念。“武汉大学,有一种独特的美!除了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的湖光山色之美,还有黉舍书卷浸润出的儒风雅韵之美。”

  目前定居上海的文艺评论家、中央歌剧院研究员蒋力在《一个武汉女婿的武汉记忆》一文中横跨四十多年,从17岁时旅游途经武汉,到因婚姻、因工作与武汉结缘,字里行间都是他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热爱。

  此外,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剑冰的《水润新生活》,江西省作家王小荣的《武汉春天的三重奏》,辽宁省作协主席老藤的《大武汉绾起的发髻》,云南作家副主席雷平阳的《谒钟子期墓》……在他们的笔下,武汉千姿百态,充满诗情画意,又极具灵动之美。

  《武汉印象2021-2022》丛书不乏本地作家、艺术家的精品力作。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真情实感,深情款款、温情细腻,写出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温暖,写出了武汉人的风貌。

  生活在“江城”武汉,武汉市文联主席池莉喜欢在闲暇时间沿着两江四岸徒步。“即便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大城市里,即便我们原本不是强壮刚健的人,也不妨,设法成为,城市里的徒步家。”她在《到武汉来 做徒步家》一文中写道:“武汉就是这样呵护你滋养你召唤你,让你不知不觉地奔向户外——我早些年就开始了户外的步行与慢跑。最初的感受只是身体的舒服,只是自觉不自觉地与植物无声交流带来的感官享受。直至后来,才渐有一种健康向上的感恩激情,冲击心扉直达心灵:这是对造物恩赐的悉心领会与无比敬意。很自然地,就在我迁居中心城区以后,我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户外运动方式:两江四岸的徒步。”

  “武汉,一个剑鞘藏樱的少年。”知名作家沈嘉柯在武汉生活了三十年,他的笔触遍布武汉这座城市的一草一叶、市井人情。在《少年武汉说》中,他以其一贯的细腻情感捕捉到武汉的时代变迁:“今日之江城,丰富具体而生动鲜明,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正在复兴的大武汉,宛如英姿焕发的翩翩少年,身佩宝剑, 手持樱花,等你来相见。”

  沈嘉柯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少年武汉说》创作于2022年,为反映武汉的气质和变化而作,“该文是我这10年真实感受的总结。作为武汉作家,看着自己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当之无愧英雄之城,与有荣焉。”多年来,沈嘉柯都不遗余力介绍自己的家乡武汉,希望更多朋友们重新认识大武汉。他表示,在许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武汉像是一名“工科男”,其实武汉不只具有工业城市特点,还充盈着数千年文明的积淀,浓厚的文化才是其内在的底蕴。“从文化角度来看,武汉更像是颇有家世渊源又兼具蓬勃朝气的少年。”沈嘉柯说,武汉除了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小市民文化、码头文化、烟火气等具有韵味A面,更有精致和人文的B面。尽皆化在生活里的诗情画意,古香古色叠加青春烂漫的文艺风情,都值得好好写一写。作为作家,自己也努力将城市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呈现不一样的武汉。

  “每个武汉人,都有或长或短的渡痕。”在汉口长大的武汉知名作家董宏量,童年就灌满了江轮的汽笛声。他在《梦渡江南江北》中回忆,“儿时最难忘的,是江边戏水时欣喜地扑向渡轮驰过的涌浪;是码头上那湿淋淋的跳板……”如今,接待外地朋友,常请他们坐坐渡轮。“当你驰行于长江之上,看烟波浩荡,龟蛇隐隐,能更好地感受江城别样的风味。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还开设了两江夜游,可乘游轮穿行于灯火璀璨的长廊之中。”

  反映城市当今面貌,展现市民生活千姿百态。摄影美术书法卷,以冷军、樊枫、张杰、陈勇劲、王心耀、瞿忠谋等为代表的武汉本地艺术家们,也提供了大量精品力作。设立的“如画江城”版块,收录了多幅武汉双年展中的本地艺术家作品,体现城市的艺术繁荣。丛书中,一些作品描写了浓郁的汉派生活,如过早、码头、菜薹、热干面、樱花等。

  《武汉印象》(2021—2022)丛书在取材上尽可能广泛,除了知名人士的作品,武汉市文联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既有文学爱好者的投稿,也有普通市民的随手一拍,展现了更普遍的武汉人线年武汉城市亮点和市民幸福生活。

  “新市民”赵登峰从深圳回武汉已有五个年头,对光谷广场的缤纷灿烂暮色记忆犹新。他在《光谷的夜》中感慨,“这里有埋头苦干的研究人员,也有拼命硬干的科技精英,更有寂寂无闻的普通劳动者,在无数个深夜,默默无闻地为打造宛若这富丽多姿夜景的光谷新美景而不懈努力。”

  黄陂区居民李永芬有感于新亮相的汉口北的汉口镇戏码头,写下《时光的另一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徐迅《在老汉口回望“东方茶港”的前世今生》一文中,穿越百年,描绘万里茶道的历史印记。

  阔别家乡武汉十余年的北京市居民徐可达则由梦绕魂牵的武汉过早,品读出武汉人不惧时代挑战的英雄气质:“我相信,一座如此看重早餐的城市是热爱生活的。热诚、爱要酷、笑必放声、说话劈里啪啦、充满没来头自信的武汉人,好似热干面的味道,初接触时可能还不适应,熟悉熟知后就会爱上他们真实、恣意的市井气息。我更相信,一座热爱生活的城市是不会轻易被打败的!她不缺历史光华,更不惧时代挑战!”

  从一个个爱武汉、爱生活的普通作者笔墨下和镜头下,可以读到他们正传承数千年文脉,抚摸城市的厚重底蕴;见证时代变迁,感受千年古城的青春的内核;行吟山水,沉浸在这片被大自然眷顾的美丽土地;徜徉于书店、剧场、美术馆,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色;置身林立的商圈、穿梭的地铁,感受城市蓬勃而出的声色……过去两年,长江新区设立、湿地大会缔约、新洲双柳长江大桥全面开建、第三十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大事件,激荡着武汉的动感与活力,这些年度热事,借由画笔、相机和文字,在《武汉印象》(2021—2022)丛书中得到展现。

  而我的徒步,简直小菜一碟,居然就在自己的城市圈内。不要笑。现在庞大的城市生活族群,我们的生活与工作,都无法离开城市。我们既是城市豢养的动物,也是大自然的信徒;既是一副孱弱的身子骨,也有一颗不甘被宅的心。好在武汉的中心城区,也有漫长的江岸线。长江与汉水的沿江步道,已经超过了 40 公里,走完它,也算走完了一个全马。

  我相信,对很多生活在或曾经来过武汉的人来说,他们有 时候也许会像我一样,在置身于这座城市之中时,难以有时间 和机会细细品察它;而在离开或置身其外时,却又会对它产生 千丝万缕的深怀之情。这种巨大的反差,足以说明武汉是一座 难以被轻易把握的城市,是一座难以被轻易表达出来的城市, 然而它的点点滴滴却在不知不觉之间深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 活,它为所有人注入了一种总括起来被称为“武汉”的感受。

  都知道“大江大湖大武汉”,其实,武汉的山也多。虽然武汉的山都不太高,却因为山山相连而自成特色——从“龟蛇锁大江”的龟、蛇二山(山上不乏名胜古迹),到武汉大学所在的珞珈山、华中师范大学所在的桂子山、武汉理工大学所在的马房山、华中农业大学所在的狮子山、华中科技大学所在的喻家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在的南望山,还有风景灵秀的东湖磨山……不仅山势起伏,而且多与碧波荡漾的湖水互为依托,共同成就湖光山色的别样美好。也正因为这里的山都不高,海拔常常在百多米上下,便于攀登,便于散步,是休闲的好去处。更难得的是这些不高的山丘常常与著名高校、名胜古迹相伴,是一代代莘莘学子心驰神往之地,使他们在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清风拂面中读书、吟唱、恋爱,留下难忘的大学生活记忆。

  都知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武汉有如此丰沛的水域,又有如此常绿的群山,可谓兼得仁智之赐吧!不是所有的大都市都有如此的幸运。

  如今,我再也不用跟外地朋友们费尽口舌解释,武汉是个什么样的城市了。武汉大学的樱花和大街小巷的美食,就能直接搞定各地朋友的舌尖味蕾和审美想象。武昌昙华林里络绎不绝的游客,汉口江滩的知音号穿越时空,汉阳门花园被唱成流行民谣。武汉有着英雄城市的美誉。英雄们的故事,深入人心。白衣胜雪,慷慨逆行。叠加上百年前的武昌起义,世人恍然大悟,茫茫九派,极目楚天,英雄原来代代出。